蓝色起源对市场格局的颠覆,在外界看来,不如贝佐斯的另一家公司。
实际上,贝佐斯对于这两家公司的期待有所不同。亚马逊的成功更多是对彼时已有资源的整合——互联网、物流、电子支付,而通过蓝色起源,贝佐斯则希望创造出能让太空旅行和殖民更廉价和经济的“基础设施”。
如果单看结果,蓝色起源的确太慢了。2020 年,SpaceX 首次完成商业载人飞行,两次成功将 NASA 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让美国摆脱了俄罗斯的“太空桎梏”。反观蓝色起源,还未实现真正入轨。
比 SpaceX 成立还早两年,为什么蓝色起源却表现得像一个后来者?如果真的像马斯克所说,他没把蓝色起源放在眼里,那么两人之间那些隔空互怼,相互调侃的戏码,意义又何在?
马斯克的“生意”,贝佐斯的“爱好”
2015 年 11 月,贝佐斯加入 Twitter 写下了第一条推文。“最稀有的猛兽——一枚二手火箭”,并且加上了一条视频。视频里,亚轨道运载火箭“新谢泼德”号成功发射,然后垂直着陆,成为全球第一枚真正意义上飞入太空并且落地回收的火箭,因为新谢泼德号飞行高度 100 千米,刚好到达太空边缘。
整个“太空圈”沸腾了。这算得上是蓝色起源成立 15 年以来的最大成就。和 SpaceX 四处博眼球不同,之前的蓝色起源太过沉寂,给人一种“它或许只是亿万富翁为了实现儿时梦想随便玩玩”的错觉。
关于太空,马斯克和贝佐斯的童年都被家人影响深远 | 图片来自网络
反观另一位互联网新贵,用卖掉 PayPal 的资金创立了 SpaceX,有着更加成熟的太空发射经验。SpaceX 2008 年就让猎鹰 1 号火箭成功入轨;猎鹰 9 号在 2012 年完成了首次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
“并不那么稀有”,马斯克直接开怼不无道理,因为 SpaceX 的确比蓝色起源去过更加深远的太空。为了给大众普及航天知识:到达不同太空高度所需要的火箭速度和推力千差万别,更像是和自己较劲,一个月之内,顺带执行把 11 颗通信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任务,SpaceX 完成首个轨道火箭助推器的垂直着陆和回收。
不过就在马斯克欢庆之余,贝佐斯泼下一盆冷水,“恭喜 SpaceX,欢迎加入(火箭回收之列)。”
只是单纯喜欢互相抬杠吗?贝佐斯却说,他和马斯克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非常相似,不过对未来的概念不全然相同。
马斯克对移民火星有种执念,他认为离开地球是紧迫的,如果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至少可以存续在火星上。不过在贝佐斯看来,这样的想法稍微有点不切实际。
贝佐斯的确也有太空殖民的想法——2019 年 5 月,蓝色起源揭晓月球探索项目。但是他认为人类向往太空不是为了抛弃地球,而是维护地球。在他的设想里,住宅区和轻工业区可以留在地球上,重工业区应该迁移到太空中。
第一步则是实现让人们支付得起的太空旅行,说白了,飞到太空边缘体验一下失重感,俯瞰一眼地球,大概就是贝佐斯最初想做的。这样的设想,造一台稳定可靠的亚轨道火箭足够。
而利用轨道火箭可以执行利润丰厚的卫星发射任务,从 NASA 手里抢订单。2019 年亚马逊宣布计划推出一项名为 Kuiper 的全球卫星宽带计划,发射 3236 枚卫星组成全球网络。彼时,距离 SpaceX 推出星链(Starlink)计划已经过去了 4 年,今年 2 月 4 日部署的是第 17 批星链卫星。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当 SpaceX 还是“稚嫩后辈”时,马斯克就有勇气掀起舆论战争,与 NASA 和传统大型承包商“对簿公堂”。最终他想走得更远,为移民火星的终极计划打基础。
所以今天,人们疑问为什么太空发射领域,SpaceX 和蓝色起源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实忽略了两家公司成立初衷截然不同。甚至公司成立之初,两人投入的精力也相差甚远。
2000 年,蓝色起源刚刚诞生。那时候亚马逊已经上市,除了电子商务,Kindle、云计算等其他业务的迅速扩张占据了贝佐斯的大量时间,也许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他对太空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马斯克在这件事情上是孤注一掷的。2008 年 SpaceX 经历三次发射失败,耗尽马斯克从 PayPal 那里赚到的 1 亿美元,几近破产。第四次发射成功直接扭转了公司命运,赢得来自 NASA 的 16 亿美元合同——利用猎鹰 9 号将装满补给的“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有些时候,绝对信念真的可以转化成为一种必然运气。
不像今天,两人在世界首富宝座上“你争我夺”。太空探索的初期,尽管比马斯克富有,但在投入上,贝佐斯可保守得多。他在初期考虑每年为蓝色起源投入 2500 万美元,但这样的金额显然在太空领域不值一提。这已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蓝色起源的落后。Rocket Billionaires 一书中写道,“蓝色起源的早期,公司看起来就像是一家『面子工程』模式下的公司,尽管它也招聘工程师和技术员,但它的员工只有几十人。”
虽然 SpaceX 早期组织也不庞大,但马斯克“压榨”员工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在心中设下自己预期的“deadline”,如果在此之前员工无法完成,他会直接开除,上手接替对方的工作。
“Jeff Who?”
这些努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马斯克再也不用像 20 年前,特意为火箭开“发布会”,穿过独立大道,把猎鹰 1 号运送到联邦航空管理局总部,为的是向世人宣告 SpaceX 造出了价格更加低廉的火箭。
21 世纪初,NASA 逐渐意识到太空领域停滞不前的很大症结在于政府“庇护”传统承包商,从而形成的稳固关系,NASA 有意重塑产业链的格局,引入私营商业公司。多亏了马斯克那般鼓舞人心的号召力,一定程度上引来了公众、投资人的关注,拯救了处于漫长消退的航空航天行业。
与他相反,贝佐斯极力让蓝色起源保持低调。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在阶段性的胜利之前,保持沉默是理智选择——当时人们还无法理解什么是太空旅行,维珍银河也做了许久关于太空旅行的营销,却没将一人真正送入太空。
蓝色起源员工托马斯·斯维切克曾将蓝色起源描述成一个没有管理者、与智囊团类似的组织。贝佐斯与智囊团花了 3 年时间研究在轨道或月球上建造殖民地的可行性,最后意识到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因为那是一个几十年后的愿景,摆在大家眼前的问题关键在于:现在该做什么?从那时起,贝佐斯和马斯克一样,开始专注于“如何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这个问题上。
马斯克说应该做一件一睁眼就令人无比兴奋的事情,比如太空移民 | New York Post
2013 年,贝佐斯与马斯克有了第一次正面交锋。SpaceX 试图把肯尼迪航天中心的 39A 发射台占为己有。上个世纪,尼尔·阿姆斯特朗,尤金·塞尔南都从 39A 发射台奔向月球,显然对所有航天人有着朝圣般的意义。贝佐斯极为罕见地站了出来,指责 SpaceX 不应该独享“一方胜地”。
对于指责,马斯克十分不屑地进行了回击,“如果蓝色起源在未来五年内制造一台符合 NASA 人类评级标准的飞行器,与空间站对接,我们乐意满足他们的需求。”
作为对马斯克嘲讽的回应,蓝色起源宣布正在开发新的轨道飞行器。2016 年正式公布时,被命名为“新格伦”号,它高达 95 米直接装得下新谢泼德号,能向近地轨道发射 45 吨的有效载荷,一级将由七个 BE-4 发动机提供动力。
在火箭专家看来,SpaceX 将一枚小型轨道火箭升级成猎鹰 9 号的小型版本的过程中包含若干次的升级。跳过中间的这些步骤,直接进行巨型火箭的设计与制造,无异于“疯子行为”。只不过蓝色起源还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过程中。在宣布推出新格伦火箭的时候,贝索斯曾声称火箭将在 2020 年之前发射升空,但后来调整了这个日期,称火箭将在 2021 年开始携带有效载荷进行太空飞行。
SpaceX 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机。它抓住了 NASA 想要大幅降低太空发射成本的诉求,得到 NASA 大量订单和技术支持。马斯克曾经做过一个对比,ULA(美国联合发射联盟是波音与洛克希德合资的企业)发射价格为 3.8 亿美元,SpaceX 为 9000 万美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NASA 曾在 2011 年给蓝色起源拨款 2200 万美元,用于新谢泼德号火箭研发。因为 NASA 认同贝佐斯在商业太空上坚持的长期主义,他并未对早期回报有过多期望,加上贝佐斯本人,蓝色起源一定能比绝大多数资源贫瘠的初创公司撑得更久。
正如 NASA 所料,2016、17 年的时候,贝佐斯开始兑现每年出售 10 亿美元亚马逊股票,资助太空探索的承诺。
谁输谁赢?战争兴许才刚刚开始
2003 年,当 SpaceX 和蓝色起源还没有今天的势能,马斯克和贝佐斯还曾坐在一起吃饭,“我们谈了火箭工程,我尽可能给了一些好的建议,但是他无视了。一些技术问题,他明显就搞错了。”马斯克回忆道。
蓝色起源是从购买其他公司发动机起步的,但是最终却走上了自主研发发动机的道路。BE-3(新谢泼德使用)是自 RS-68 发动机之后,美国十余年来研制的第一种新的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
2019 年 8 月,BE-4 实现 100% 推力测试,海平面推力达到 240 吨级。当时世界范围内只有两款可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SpaceX 猛禽(Raptor)和蓝色起源 BE-4。从 BE-1(过氧化氢)、BE-2(过氧化氢煤油)、BE-3(液氧液氢)、到 BE-4(液氧甲烷)独立体系的过渡,让其发动机技术功底非常扎实。
马斯克显然走了另一条路径——不从头造火箭。非常早期,他就试图购买 2 枚导弹改造成运载火箭。SpaceX 的第一款发动机 Merlin 1A 采用许多 NASA 发动机 Fastrac 的设计和技术,在比较不错的基础上,快速迭代。另外采用发动机模块化的思路,将多个发动机“并联”提供更大的推力。
虽然马斯克曾在媒体镜头前,用“Jeff Who?”调侃在太空领域,贝佐斯还不配有姓名。但是危机感是显而易见的。2014 年,SpaceX 正在开发一项火箭回收技术的时候发现,蓝色起源在 2010 年就把火箭复用技术注册为专利;2020 年,蓝色起源率先创造一项新纪录:新谢泼德火箭 3 号一箭七飞(指同一枚火箭/太空舱成功实现第 7 次发射及回收),一个多月之后,猎鹰 9 号也实现了一箭七飞,多么似曾相识的场面。
两人的隔空交战直接证明了竞争才是推动火箭发展的最好“燃料”。
擅长“第一性原理”的马斯克,因为深入了解技术,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且推进项目运行。坚持“长期主义”的贝佐斯,从运营层面把握公司发展的节奏,相信“慢就是顺,顺就是快”。
就像蓝色起源的公司徽章,除了刻满了具备太空意义的符号(地球、太阳、从地球起飞进入不同太空高度所需的速率),还有一对向太空致敬的乌龟,暗指那则人尽皆知的寓言故事:一开始遥遥领先的兔子并非最后的获胜者。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和其妻子章泽天最近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关他们“移民美国”和在美国购买豪宅的传言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然而,京东官方通过微博发言人发布的消息澄清了这些传言,称这些言论纯属虚假信息和蓄意捏造。
日前,据博主“@超能数码君老周”爆料,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预计将集体采购百万台规模的华为Mate60系列手机。
据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公司ASML正看到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负面影响。阿斯麦(ASML)CEO彼得·温宁克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大陆问题以及该公司面临的出口管制和保护主义的看法。彼得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出口管制以及中荷经济关系的担忧。
今年早些时候,抖音悄然上线了一款名为“青桃”的 App,Slogan 为“看见你的热爱”,根据应用介绍可知,“青桃”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兴趣知识视频平台,由抖音官方出品的中长视频关联版本,整体风格有些类似B站。
日前,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梅松林转发了一份“世界各国地区拥车率排行榜”,同时,他发文表示:中国汽车普及率低于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每百户家庭仅17户有车。意大利世界排名第一,每十户中九户有车。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维生素 C 和 E 等抗氧化剂会激活一种机制,刺激癌症肿瘤中新血管的生长,帮助它们生长和扩散。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测试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其智能手表的钢质底盘。消息传出后,3D系统一度大涨超10%,不过截至周三收盘,该股涨幅回落至2%以内。
9月2日,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账号被封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秀才”账号违反平台相关规定,已封禁。据知情人士透露,秀才近期被举报存在违法行为,这可能是他被封禁的部分原因。据悉,“秀才”年龄39岁,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抖音网红,粉丝数量超1200万。他曾被称为“中老年...
9月3日消息,亚马逊的一些股东,包括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一家养老基金,日前对亚马逊、其创始人贝索斯和其董事会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为 Project Kuiper 卫星星座项目购买发射服务时“违反了信义义务”。
据消息,为推广自家应用,苹果现推出了一个名为“Apps by Apple”的网站,展示了苹果为旗下产品(如 iPhone、iPad、Apple Watch、Mac 和 Apple TV)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
特斯拉本周在美国大幅下调Model S和X售价,引发了该公司一些最坚定支持者的不满。知名特斯拉多头、未来基金(Future Fund)管理合伙人加里·布莱克发帖称,降价是一种“短期麻醉剂”,会让潜在客户等待进一步降价。
据外媒9月2日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称,尽管荷兰政府颁布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新规9月正式生效,但该公司已获得在2023年底以前向中国运送受限制芯片制造机器的许可。
近日,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苹果卫星服务提供商 Globalstar 近期向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支付 6400 万美元(约 4.65 亿元人民币)。用于在 2023-2025 年期间,发射卫星,进一步扩展苹果 iPhone 系列的 SOS 卫星服务。
据报道,马斯克旗下社交平台𝕏(推特)日前调整了隐私政策,允许 𝕏 使用用户发布的信息来训练其人工智能(AI)模型。新的隐私政策将于 9 月 29 日生效。新政策规定,𝕏可能会使用所收集到的平台信息和公开可用的信息,来帮助训练 𝕏 的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模型。
9月2日,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谈及华为手机回归时表示,替老同事们高兴,觉得手机行业,由于华为的回归,让竞争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魅力,对行业来说也是件好事。
《自然》3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名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驾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真实世界中一对一冠军赛里战胜人类对手。
近日,非营利组织纽约真菌学会(NYMS)发出警告,表示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各种AI生成的蘑菇觅食科普书籍,其中存在诸多错误。
社交媒体平台𝕏(原推特)新隐私政策提到:“在您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出于安全、安保和身份识别目的收集和使用您的生物识别信息。”
202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各大企业都带来了最新的理念和产品,而高端化、本土化的中国产品正在不断吸引欧洲等国际市场的目光。
罗永浩日前在直播中吐槽苹果即将推出的 iPhone 新品,具体内容为:“以我对我‘子公司’的了解,我认为 iPhone 15 跟 iPhone 14 不会有什么区别的,除了序(列)号变了,这个‘不要脸’的东西,这个‘臭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