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代社会的基础,就是雇佣制度。老板雇佣工人,组织生产。
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成为社会的默认形态。今天,有人问你干什么工作,其实就是在问,谁雇佣了你?人们已经默认,工作就是雇佣,雇佣就是工作。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雇佣制度,我们这个社会怎么运行?
2、
现在的人们把每天去公司上班,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许多人的心目中,人生只有一种模式:找到一家愿意雇佣你的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如果中途离职,那就再找下一家公司上班。
但是,这种生活模式其实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没有上下班和雇佣的概念。历史上(奴隶社会除外),只有两种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都是自己负责生产,不是别人的雇员。
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佣制度,视为理所当然。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过去不是,将来也未必是。
3、
雇佣制度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制度:对资方有利,对劳方不利。
资方和劳方的利益是对立的:工人少拿一点,老板就多赚一点。这一点并没有问题,利益分配总是这样。
雇佣制度的真正问题是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决策的总是资方,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决策的命。也就是说,老板说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这才是问题。考虑到老板可以从你的损失中获利,就更显出这个制度的缺陷了。
举例来说,今年公司赚了100万,那么工人可以获利多少?回答是不确定,看老板心情。他想多分你一点,你就可以多拿钱;他一毛不拔,你也拿他没办法,而且你也清楚,这样对他有利。公司赚多少钱,其实对你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老板的分配决策。
反过来说,今年公司亏了100万,老板的决策就更简单了,就是把你解雇,省下你的工资支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家公司宣布解雇员工以后,股价反而上涨了,因为市场认为这样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你失业了很痛苦,但是股东高兴了,因为他们的股票更值钱了。
总之,雇佣制度——乃至总体的当代社会制度——都偏向资方。对劳方来说,在这种制度下,人生完全是被动的:不能充分地享受利益,反而会完全地承担成本。甚至还常常承担超出自己份额的成本,就像富人经常把应该他们承担的社会成本,转嫁到穷人身上那样。
4、
雇佣制度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工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几十年如一日的上下班生活,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感。工业革命后,人类的心理疾病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跟雇佣制度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越是大公司,越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大公司的工作是非常无聊和让人厌倦的。
5、
工作的乏味和令人厌倦,其实是公司的一种制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利益。
首先,一个优秀能干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现在这个社会,人才流动很快。能力强的、聪明的人,虽说给公司带来不少利益,但是做几年就远走高飞的情况非常多。他们的离开就会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补上,公司的元气大伤。
公司发现,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一旦流程化,员工的工作就变得很单调了,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在里面。什么创意、可靠性、稳定性等等,都有专人做了,你就只需要按照手册,做好你那一份事情就可以了。最后,对公司来说,就是谁离开了都不重要了。规模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就越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工作流程化以后,如果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就算没有病,也会被活生生逼出病来。富士康的工人跳楼,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6、
可悲的是,站在工人的角度,你根本无力摆脱这个制度。你知道这个制度对你不利,但你还是必须求着别人雇佣你,有工作以后,还要提心吊胆,担心会不会失业。不这样,你就没法赚到钱养活自己。
市场上有很多书籍,教你怎么在雇佣制度下生存下来(比如《职场xxx秘籍》)。但是,我的这本书不是,我更多思考的是,怎样离开这个制度,还能够活得下去。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离开这个制度的。而且,在这个制度中,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进而顺利地毕业,从劳方摇身一变成为资方。因此,建议是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以为进大公司就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在大公司里面,想要技术上有造诣,工作经验的积累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不然,路就会越走越窄,公司迟早会让你来承担成本,通过摆脱你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