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的之后,名创优品也开始“整顿职场”:内部沟通禁用PPT,开会最长不超1小时
蛇年开工第一天,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提出与组织管理相关的六大要求,具体包括:严禁一切形式主义;内部沟通严禁使用 PPT;内外部会议以3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1小时;汇报资料不超过3页;内部任何决策,参与决策者不得超过3人等。
发表于 2月以前   ·   阅读量:4214
macOS 10.15“更像是Vista” 不再是那个可以第一时间升级的系统了
每当你的设备可以接收更新,你会第一时间更新体验新版本中带来的各项新功能和新特性,还是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确认真的稳定之后才会升级?昨日对关于iPadOS和macOS Catalina的社区评论进行了审查后,外媒The Verge最终的结论偏向后者,推荐直到你确认你的应用程序可以在新版系统上正常工作才执行升级。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95
ARM联手通用、丰田开发自动驾驶通用计算系统
10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英国芯片技术公司ARM,正与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合作,开发面向自动驾驶汽车的通用计算系统。这三家公司希望通过加强合作来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46
被华为起诉的传音股价暴跌 可忧患远不止如此
10月8日,刚刚登陆科创板的传音控股发布公告,确认了华为对其的侵权诉讼。虽然传音强调本次诉讼标的金额占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比例较小,但当日股价还是以大跌超13%收盘,市值缩水超60亿元。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39
谷歌根据搜索结果分享2019年可能最受欢迎的万圣节服装
万圣节曾经是儿童收集糖果和穿着服饰打扮的日子,但最近看来,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盛装打扮-这种趋势可能部分归因于“书呆子”文化的普及和动漫展之类的事件。一些人甚至在打扮他们的宠物。今年谷歌根据搜索结果分享万圣节可能最流行的服饰。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87
Galaxy Fold曝出新缺陷:转轴上的品牌Logo竟然掉字母
对于三星的首款折叠屏智能机 Galaxy Fold 来说,其从发布之初到上市后的路途,可谓是艰难波折。在因屏幕设计缺陷而回炉跳票之后,该机终于在 9 月份开始上市销售。然而 YouTube 科技频道 JerryRigEverything 的 Zack Nelson,却在对修改版 Galaxy Fold 的耐用性测试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此外,位于转轴顶部的反光字母(Samsung 品牌 Logo),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掉落。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7
特斯拉专利设想一种通过液体冷却或加热座椅的技术
据外媒报道,对于许多购车者来说,不管他们是买新车还是买二手车,有一样东西可能会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东西:加热座椅。而多年来,加热座椅的功能基本一样,但特斯拉可能准备推出一个非常不同的设置来加热或冷却驾驶者的屁股。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93
80亿美元:强生抗精神病药致男性乳腺增生罚出新纪录
北京时间9日消息,美国费城一个陪审团周二裁决,强生必须向一名男子支付80亿美元的惩罚性损害赔偿金。这位名叫尼古拉斯·默里(Nicholas Murray)的男子因使用强生旗下杨森制药的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Risperdal)导致乳腺增生,此前已获68万美元补偿性赔偿。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1
5%额度就能还清信用卡?小心信用卡代还款App套路多
国庆长假期间,多项消费数据创新高。想必各位信用卡持卡人没少“刷刷刷”,刷卡一时爽,当你在为账单发愁时,网上出现了所谓“智能还款”的信用卡代还款软件,吸引着囊中羞涩的持卡人。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02
分析称通用因大罢工已损失逾18亿美元
北京时间9日消息,通用汽车大罢工已持续23天,据行业分析师估计,此次大罢工迄今已使通用损失了16.5万辆轿车和卡车的产量,并超过了该公司能弥补产量损失的地步。这意味着尽管经销商那里还有足以维持几个星期的库存,但对该公司来说亏损正开始增加。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30
马斯克反驳媒体:SpaceX或在年底前送宇航员到空间站
10月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该公司的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可能在今年圣诞节前准备就绪,并最早有望于年底前将第一批宇航员从佛罗里达州起飞送往国际空间站。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47
动视发布《使命召唤16:现代战争》特别行动模式预告
动视今天(10月9日)一早公开了《使命召唤16:现代战争》中四人合作模式“特别行动”的宣传视频,一起来看看吧。在本次《使命召唤16:现代战争》四人合作“特别行动”模式中,玩家扮演来跨国团队成员,对抗佛丹斯科的恐怖组织阿盖塔拉(Al-Qatala)。升级后的“特别行动”模式中,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执行任务,敌人也会根据玩家的作战方式进行反应。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13
迄今最遥远原始星系团“z66OD”现身
日本国立天文台的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多个天文望远镜观测,在距地球13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了由12个星系组成的“原始星系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原始星系团,显示在宇宙年龄8亿岁的初期,即存在造星运动活跃的原始星系团。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52
APP一键从iPad移植到Mac?苹果新服务遭开发者吐槽
10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期望通过Catalyst系统让iPad应用程序在Mac电脑上流畅运行,最终打通两者之间的软件壁垒。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所移植应用的用户体验并不好,还要为同一应用支付两次费用;而开发人员表示这比预想的工作量要大,并不像苹果宣称的那样简单。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35
新版QQ音乐迎来重大更新 Siri可直接播放歌曲
10月8日,QQ音乐在苹果App Store上迎来了iOS 13系统的重大更新,本次更新版本为9.5,文件大小154.6MB。首先迎来的一项重大更新就是用户可以通过Siri直接播放QQ音乐里的歌曲了,这个看似小小的功能升级给用户带来的便捷使用体验则是巨大的。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198
谷歌表示 Knative 不会捐赠给任何基金会
Knative 是谷歌开源的一套 Serverless 架构方案,它扩展了 Kubernetes,专注于解决容器为核心的 Serverless 应用的构建、部署和运行的问题,它构建在 Kubernetes 和 Istio 平台之上,整合了 Kubernetes 提供的 deployment、replicaset 和 pods 等容器管理能力,与 Istio 提供的 ingress、LB、dynamic route 等网络管理功能。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659
谷歌推出桌面版Grasshopper编程学习工具
Grasshopper 是一款旨在教会新手如何编程、通过技能来改善其经济前景的学习工具,作为谷歌成长计划(Grow with Google)的一部分,其现已推出桌面版本。此前,Grasshopper 已被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所使用,但桌面版的推出,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款编程学习工具。为此,Google 还专门为它设计了面向台式机和笔记本的代码编辑器。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71
硅谷知名CEO凌晨被绑架 死在女友宝马车内
据外媒报道,此前于10月1日被人绑架的硅谷网页设计公司AtreNet的CEO Tushar Atre已被证实死亡,尸检死因是致命枪击。Tushar Atre是当地知名的科技高管,在被绑架前,Tushar Atre正在自己位于快乐大道峭壁上的海景房内,这座房产价值数百万美元。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9
研究人员在PDF加密方式中发现两个主要的安全漏洞
来自波鸿鲁尔大学和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DF 加密方式中发现了两个主要的安全漏洞。PDF 文档常被使用加密方案,确保只有目标收件人才能看到私人文档,除此之外,医生、律师甚至公司也已开始使用该方法保护隐私。但是现在看来,此类文档的加密方案具有两个主要漏洞,研究人员将它们称为单个 PDFex 漏洞的两个变体。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77
Eclipse基金会成立新工作组 推动云开发工具的发展
根据 sdtimes 报道,Eclipse 基金会正努力使开发人员更容易构建云原生应用程序。为此,它成立了 Eclipse Cloud Development Tools 工作组。该小组是一个与供应商无关的开源组,将专注于云的开发工具。其创始成员包括 Broadcom、IBM、RedHat 和 SAP 等。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65
笔记本硬关机会损害硬件么?英特尔官方:没什么影响
10月9日,英特尔官微@英特尔芯品汇 在微博又双叒叕开始科普了。此次科普的问题是:“按电源键强制关机是否会对笔记本硬件产生影响?”一般PC用户在电脑死机时经常会用到这一招,长按电源键10秒左右,电脑就会直接关机,但因为相较于普通关机方式过于直接,也让许多用户产生了长按电源键可能会损伤电脑的疑虑。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01
索尼:PS5会非常棒 最优秀游戏主机
昨天,索尼公布消息称,将在2020年底发布下一代游戏机,而它将被命名为PlayStation 5。对于PS5来说,索尼互动娱乐总裁兼CEO吉姆·瑞恩(Jim Ryan)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了一些它的信息,在吉姆·瑞恩看来:PlayStation 5非常的棒,除了性能更强大外,还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是优秀游戏主机。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78
苹果美国开始提供2019款翻新MacBook Air和入门级MacBook Pro
苹果公司开始在其美国区线上商店翻新板块开始添加2019款13英寸MacBook Air和入门级13英寸MacBook Pro产品,这是该公司首次以折扣价提供这些产品。 两款新机均于2019年7月首次发布。更新后的MacBook Air配备了True Tone显示屏,更耐用的更新蝶式键盘和更低的价格。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80
三星为Galaxy S10/Note 10发布太空主题壁纸
据外媒报道,为了庆祝世界太空周,三星为其Galaxy S10和Galaxy Note 10智能手机发布了一组太空主题壁纸。不同于平常壁纸的是,这组壁纸则能起到隐藏掉S10和Note 10穿孔设计而设计的。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06
最清晰的广电5G路线图流出:或将选择SA独立组网方式
自从广电拿到5G牌照后,其关于5G规划建设的消息都是挤牙膏式的流出,慢悠悠且并不明朗。不过日前媒体流传的一份《中国广电5G试验网建设实施方案》,广电将5G时间表、试点城市、频谱规划、组网方式等都一一落定。这可谓是史上最清晰的广电5G路线图。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60
[图]该打补丁了:2019年10月Windows 10累积更新汇总
又到了每月的补丁星期二活动日了。面向所有尚处于支持状态的Windows 10系统,微软发布了2019年10月的新一轮累积更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Windows 10四月更新(v1803)将会在下月停止支持,之后在家庭版和专业版S中将会继续为Windows 10十月更新(v1809)及更高功能更新提供支持。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727
微软升级家长控制功能 可管理应用与游戏支出
近年来,许多公司开始为自家设备和软件生态系统引入家长控制功能,以限制孩子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上消耗过多的时间。现在,微软再一次升级了自家的 Microsoft Family 管理方案。除了限制特定应用程序和游戏的使用时间,还可管理孩子在某些应用与游戏方面的支出。随着今日发布的 1910 版本更新,Xbox One 平台已率先加入这项功能支持。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38
美共和党参议员警告微软:华为构成“真实而紧迫”的威胁
据外媒MSPoweruser报道,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对于在没有太多证据的情况下缩减与华为的业务一直不满意,但现在有5名共和党参议员警告说,该公司必须信任政府和安全服务。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31
Twitter“无意”将出于安全目的收集来的客户数据用于广告目的
据外媒报道,Twitter技术支持账号(@Twitter Support)日前宣布,公司使用了一些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不过这些都是出于广告目的而提供的账户安全保护,对此Twitter方面表示他们的这一行为是“无意的”。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00
[图]Your Phone即将允许用户在PC端拨打/接听Android手机电话
微软正在开发一项令人兴奋的Windows 10功能,该功能可以弥合计算机和手机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Your Phone应用程序,微软找到了让桌面和手机轻松沟通的新方式。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42
USB驱动器使用仍然对企业造成安全风险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尽管云存储兴起,87%企业仍在使用USB驱动器。加密驱动器制造商Apricorn的研究表明,58%的公司和组织不使用端口控制或白名单软件来管理USB设备的使用,而26%的用户不使用基于软件的加密。此外,只有不到一半的组织(47%)要求对存储在USB驱动器上的数据进行加密,但是有91%的员工表示公司要求他们必须使用加密的USB驱动器。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41
纽约市执法部门自2018年1月起就能够在内部破解iPhone
自2018年1月以来,纽约市执法人员已经能够在内部破解iphone,大约在提供这项技术的公司披露这一能力之前的18个月。以色列公司Cellebrite于2019年6月宣布,旗下UFED Premium产品将首次允许客户在自己的办公室解锁iPhone,而不必将其送到公司实验室。但是今天一份新报告发现,该产品的使用时间远不止于此。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02
配备3D屏幕更智能 联想YOGA S940正式开售
联想新一代智能笔记本YOGA S940已于9月30日开启预售,并于10月8日正式开售。YOGA S940定位高端,是以高标准打造的智能化笔记本电脑,该产品首搭3D屏幕,拥有全时在线(AOAC)、背景虚化(Camera Background Blur)、智能投屏(Glance)等多种智能功能。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18
5G市场,小米9 Pro必有一席之地
尽管5G网络的商用才刚刚开始,三大运营商也只是提供了5G网络体验服务,但不得不承认,“5G”已经是行业屡试不爽的热点关键词,无疑任何品牌都希望能在5G网络铺开之前,先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华为,就先行以Mate 20 X为基础,推出了Mate 20 X 5G、随后又在今年的旗舰Mate 30 Pro之上带来了配备麒麟990 5G处理器的Mate 30 Pro 5G,率先完善了旗下的5G产品线;而vivo也提供了iQOO Pro 5G以及NEX 3 5G,它们分别占据了4000元以及6000元的5G产品档位,为消费者更多选择的空间。小米似乎也选择了与vivo相同的路线,在5G新品发布会上,它放弃了海外发布已久的小米MIX 3 5G,而是直接让小米9 Pro成为了国内5G市场的先头兵。3699元起——这是小米第二款5G手机的售价,也是当前国内最低的5G手机售价。毫无疑问,小米9 Pro又一次发挥了小米在性价比领域的优势,它的价格全面地碾压了所有对手,甚至连先前主打价格的iQOO Pro都要“礼让三分”。我们可以想见,依托低廉的售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9 Pro足够令普通用户放下心防,吸引他们从4G过渡到5G,亦能在5G市场混沌未明的前期,从对手那儿抢夺到更多的用户。这是一副小米惯用的如意算盘,而这一次,它恐怕也不会落空。因为在价格之外,小米9 Pro的确是一台足够“全面”的产品,哪怕在不考虑5G因素的前提下,它都是一台足够好到让你打开钱包的手机。小米9为基础,Pro的变化变化再变化以上的结论并不是空口胡说,小米无疑对当前的智能手机市场进行了切实的考量,以小米9为基础的小米9 Pro所进行的“升级”皆有所针对,这不仅是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也一定程度地考虑了对手的优势。落地到实际的产品。首先,小米9 Pro完全符合大多数用户对于5G产品的价格期许,这是关键的一步,小米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源于小米9 Pro并不是一部“凭空”现身的手机,它的大多数设计来自于年初登场的小米9,比如,小米9 Pro仍然拥有那块标志性的6.39英寸水滴刘海OLED显示屏,前后的双玻璃机身以及4800万像素三摄也没有任何的差别——大量元器件的复用确保了成本的降低。这绝不是一件坏事,要知道小米9已经经过了市场的考验,它的诸多设计和配备已经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诸如水滴屏、多层镀膜的后壳以及4800万像素三摄等硬件在2019下半年依旧不算落伍,这些元素的重新现身不仅不会给设备扣分,甚至能够确保新品能够更好地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当然复用并不等于复制,为了实现5G功能,小米9 Pro和小米9也有着诸多的差异。首当其冲的就是机身厚度和重量的变化,尽管小米认定小米9 Pro是当前最轻薄的5G产品,但196g的机身重量以及8.54mm的机身厚度还是比小米9厚重了不少。特别是当在长时间单手操作后,小拇指很快就会自然的托起手机的下巴以确保持握的稳定,而轻薄的小米9自然不需要这么做。不过这样的付出绝对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在小米9 Pro的内部添加了不少全新的硬件。比如为了确保5G信号的接受,它塞下了7天线的设计;而为了应对5G网络的高功耗和发热,小米9 Pro也拥有更大容量的4000mAh容量电池以及散热结构,全新的VC液冷拥有更大的1138mm²均热面积,这些硬件所需要的空间都远远高于小米9。它们也切实让产品获得了等同的体验提升。在小米9的评测中我已经对它的续航能力赞不绝口(在几轮OTA后,整体的续航能力似乎有所下降),而采用了4000mAh电池小米9 Pro的续航能力更出色。关闭5G网络仅在LTE网络运行,接近8小时的持续亮屏足够让每个普通人轻松持续使用一天,即便是高强度游戏,整机也能有接近5小时的使用。而在5G网络开启后,整体的续航表现也没有明显的下降,不带移动电源支撑一天也不是什么难事。充电能力的进步则是更大的惊喜,小米9提供了27W充电已经足够快,而小米9 Pro直接将它上升到了40W——实测不到50分钟,你就能将一部完全没电的小米9 Pro冲至满电,这样惊人的回血速度可算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意味着即便手机忘记充电,但只要你能利用好碎片时间,随便给手机插上一会儿,它就能立刻复活。另外,小米9 Pro在使用小米自家无线闪充充电器(需购买)时还能获得30W无线充电的能力,这也是当前智能手机领域无线充电最快的速率之一,若你已经有无线充电的习惯,它的进步也能让你感受到体验的变化。而10W反向无线充电则有些锦上添花的意味,事实上在我的使用体验中,除了给iPhone用户炫耀时偶尔开启这一功能,其他场景下反向无线充电的利用率并不太高。值得一提的细节还在于,小米9 Pro随机附赠的45W PD充电头还能为笔记本电脑充电,它也是此前大多数Macbook用户购买的首选。VC液冷结构下的小米9 Pro并不算热,但确实也不算太凉快,特别是在满载充电并开启游戏时,你能明显感受到手机背部温度的上升——不过这也已经是它能达到的最热状态,远远没有到烫手的底部,在日常使用中这样的表现并不会让人难以接受。相较于小米9,小米9 Pro还有一些质变的区别。虽然两者采用了相同的6.39英寸OLED显示屏,但小米为小米9 Pro提供了一套更好的色彩管理,在DCI-P3以及sRGB色域下它能拥有更好的色彩准确度,同时它也更符合主流的期待,通过了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的VDE低蓝光护眼认证,而屏幕外层的覆盖面板也从大猩猩玻璃5代升级到了大猩猩玻璃6代。超大号的横向线性马达则是体验中差异最大的改变,清脆利落的震动手感无论是打字还是其他反馈操作都让人感到上瘾,而这也是同价位同定位的友商产品所缺失的,这一细节绝对提升了小米9 Pro的竞争力。另外,小米9 Pro的NFC功能也有所升级,它能实现eID身份电子证照,这进一步拓宽了手机的使用场景。对手有的我都有,对手没有的我也要有,这就是小米9 Pro的提升之道,虽然它看似与小米9类似,但本质已经变化变化再变化。不变的相机,以及更好的性能?小米9 Pro相较小米9的相机没有硬件的变化,它同样提供了一组不同焦段的三摄模组。首先是IMX586感光元件的主摄配合f/1.75光圈的镜头,其次是我们熟悉的三星S5K2M5传感器的长焦,它拥有一颗f/2.2光圈镜头,在此外小米还提供了一颗索尼IMX481感光元件,它拥有117度视角,能够拍摄最大1600万像素照片。Quad Bayer结构的IMX586能够拍摄4800万像素照片,但它的最佳表现仍然在1200万像素模式下——和小米9一样,小米9 Pro虽然能提供4800万像素输出,但此时照片不具备AI画质增益,也没有更多机内处理,因此1200万像素的观感不仅更为出色,整体的画面纯净度、色彩表现也更好。更大的感光尺寸令小米9 Pro保留了小米9出色的解析力,这确保了它能在任何场景下拍清物体,不过两者的发色产生了些许的改变。小米9的成片会显得更鲜活,色彩也会更中性,而小米9 Pro则会有明显偏暖的倾向,特别是在室内场景,大多数样张都会有一些些“偏黄”的观感。这样的差异除了是白平衡策略有了变化外,可能也是由于小米9 Pro测光策略的不同。事实上在许多场景下,小米9 Pro的测光都较为保守,往往需要手动向上提升亮度才能获得更好的观感。小米9 Pro保留了小米9出色的对焦表现,这意味着几乎在全场景下它都能提供快速准确的对焦性能,按下快门合焦的可靠性一流,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干预,手机自身已经能够做得好。而超广角摄像头和长焦端的画质也没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变化,包括4CM微距等功能在日常间都颇具实用价值,无论是用以记录还是留下美好的瞬间,都不会让人有丝毫的不满。核心配置方面,小米9 Pro从高通骁龙855移动平台升级到了更快的高通骁龙855 Plus,这是意料之内的改变,它的进步也能从各类跑分钟体现,无论是GeekBench4还是安兔兔,小米9 Pro都要比小米9更出色。不过比较令人费解的是,一向在性能上毫不吝啬的小米竟然仍提供了UFS2.1储存介质,虽然它在日常使用中并不会有拖累性能的情况发生,但在行业已经普遍用上UFS 3.0的当下,小米坚守UFS 2.1的做法多少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毕竟后者2倍以上的读写提升能为设备提供更高的性能表现,而两者的差异也铁定会在长期使用后体现。5G初期,小米必有一席之地不同于小米MIX Alpha的探索旗帜,小米9 Pro无疑是一台务实的5G产品,和年初的小米9一样,它的各方面硬件设计都极尽可能地向主流需求靠拢:高通骁龙855 Plus移动平台、更大的横向线性马达、更快的快充方案以及先进的5G功能,配合足够具备竞争力的价格,这些因素的结合都让人感到难以拒绝。毫无疑问,在5G登场的初期,小米9 Pro给了人们足够的选购理由,和先前登场的iQOO Pro一样,超高的性价比足够令它成为许多人的第一台5G手机。诚然,小米9 Pro或许不令人感到惊艳,也没有太多超前的设计元素,但它已经足够好,并且足够便宜,足以令小米在5G初期,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676
三星Galaxy Fold屏幕更换价格曝光:约4300元
10月8日消息 据phonearena消息,三星Galaxy Fold更换屏幕的价格为599美元,约合人民币4278元。不过由于三星推出了Galaxy Fold Premier Service活动,在2019年12月31日前购买Galaxy Fold的用户可以享受一次性换屏服务,售价149美元。过了这个时间段,更换屏幕的价格将变为599美元,而后盖的更换价格为99美元,约合人民币707元。三星Note 10 更换屏幕的价格为279美元(约2135元),更换后盖的价格为99美元(约707元)。▲phonearena给出的各机型更换屏幕及后盖的价格此外,三星Galaxy Fold已在韩国及美国市场上线,官方还专门发视频告诉买家,要注意使用方法,不然会对这款设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华盛顿邮报》科技专栏作家杰弗里·A·福勒曾对今年9月三星发布的升级版Galaxy Fold做出评价,他吐槽这款三星折叠手机用起来需要注意很多事项,像新生儿一样脆弱,连锋利的指甲都不能接近屏幕。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69
乌兹别克斯坦黑客组织犯低级错误 在有卡巴斯基的机器上测试病毒被披露
卡巴斯基研究人员曝光了一个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安全局有关联的黑客组织,原因是该黑客组织在安装有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的机器上测试恶意程序。乌兹别克斯坦不以网络间谍能力著称,但它的国安局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商业间谍软件。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34
咪咕视频:即日起暂停NBA季前赛所有资讯内容报道
10月8日消息 针对NBA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发表的错误言论,多家企业决定终止与NBA的合作。今日晚间,咪咕视频官方发表声明,即日起,决定立即暂停NBA季前赛(中国赛)的所有资讯内容报道,立即排查涉及NBA的一切合作交流。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频道与腾讯体育已暂停NBA季前赛的转播安排。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目前,NBA中国公布的25个官方合作伙伴中,vivo、腾讯体育、咪咕视频等至少9个已公开声明终止合作。早些时候,携程已下线所有涉及NBA的门票和旅行产品,并将暂停与NBA的官方合作。英雄互娱也已中止公司代理的移动游戏《NBA LIVE》(美职篮在线)在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推广活动。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2
华为nova 5T即将上线德国,预装Google应用与服务
10月8日消息 据HC消息,华为公司宣布将从德国市场开始,将nova 5T逐步引入欧洲市场,尽管华为没有公布具体的上线时间,但可以预见的是,华为nova 5T将很快在欧洲上市。HC指出,华为nova 5T已在其他市场上市开售,并且预装Google应用及服务,即将在欧洲上市的该机型也将预装GMS服务,运行基于Android 9的EMUI 9操作系统。华为nova 5T采用了6.26寸打孔屏幕,屏占比为91.67%、分辨率为2340×1080。硬件方面,采用麒麟980处理器,8GB内存和128GB存储空间组合;电池容量为3750mAh,采用22.5W快充。手机尺寸为154.25 x 73.97 x 7.87mm,重量为174g摄像方面,为后置四摄:4800万像素主摄(索尼IMX586传感器) 1600万像素超广角(117度) 200万像素景深 200万像素微距摄像头;前置3200万像素。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66
Intel迎来女强人Karen Walker: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
Intel官方宣布,Karen Walker将于10月23日加盟,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CMO)。Karen拥有20多年全球科技行业营销经验,她将领导Intel全球营销团队,负责建设和加强Intel品牌,支持公司增长战略,发掘在新兴市场和现有市场的增长机会,提升全球市场对Intel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3
被前下属骂“厚颜无耻” 罗永浩反击:明天10点正式开撕吧
作为微博上最受关注、也被骂最多的的大V之一,罗永浩即便不玩智能手机了,江湖里依然少不了他的传说。今天又有锤子前同事怒骂罗永浩“厚颜无耻”,结果老罗也忍不住了,今晚预告说“明天十点发长文撕逼。”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48
携程旅行:已下线所有涉及NBA的门票和旅行产品,并将暂停与NBA的官方合作
10月8日消息 莫雷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中,携程旅行网刚刚发表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挑战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言论。目前,携程已下线所有涉及NBA的门票和旅行产品,并将暂停与NBA的官方合作。今日晚间, vivo官方发表声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中止与NBA的所有合作,并对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近日发表的有关中国香港的错误言论,以及NBA在此事上所表现出的纵容态度表示强烈不满和谴责;英雄互娱对此也表示强烈不满和谴责,中止公司代理的移动游戏《NBA LIVE》(美职篮在线)在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推广活动。目前,京东、淘宝相继下线有关火箭队的全部商品信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频道发声明称,决定立即暂停NBA赛事转播安排;随后腾讯体育官方微博也发布声明,腾讯体育即日起暂停NBA季前赛(中国赛)的转播安排。对于已开通火箭球队特权包的用户,腾讯体育表示将为其退款。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43
遇事儿别躲,这几款“社会人”必备 App能帮你
刚刚结束国庆假期的你,是满怀期待地重返工作岗位,还是对短暂的放松时光恋恋不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次的归乡之旅其实并不轻松。工作怎么样、每月赚多少、找到对象没,不管是不是真的出于关心,你总要无数次地回答这些问题。除了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每年的国庆也是婚宴扎堆的日子,份子钱、同学聚会、人情往来......成年人的社会里没有「容易」二字。想从容地应对这些事情,你需要这些「社会人」必备App。叫人之前,先算一算从不懂事的小孩儿,到不成器的「社畜」,虽然自己感觉没什么变化,但现实告诉你已经没法任性了。家里有人来串门儿,叫不上称呼可是个大问题。为了避免尴尬,你可以用小米计算器中的亲戚称呼功能来提前算一下称呼。在这个特殊的计算器中,父母、子女、兄弟等直系亲属是基本单位,只要通过点击来不断叠加,就可以得知你们彼此的关系。这个App最适合应付家庭聚会的场景,简直是社会人的必备神器。当然这个方法只能用来应急,搞不清楚称呼时,最好还是问问家里的长辈,以免尴尬。记好份子钱,回礼不怕难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就是各种「人情债」。从孩子出生,到满月、成年,升学宴、生日宴......人一辈子不知道要参加多少场宴会,与之相关的人情往来、份子钱、回礼等习俗,就更是复杂。不管是出于个人理财,还是为了将来回礼的时候记清楚数目,记录一下这些人情债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份子记账」可以帮上你的忙。人物关系、礼金数目、时间地点,在这个App中都可以详细记录。它还有提醒功能,避免忘记朋友的婚礼。回礼的时候,直接点击人物就能查看彼此之间的份子往来记录。到了年底,可以在统计表中看到今年花了多少钱在人情往来上。满屏幕都是你的脸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锁屏壁纸再也不属于自己了,很多人会拿男/女朋友、子女、宠物的照片做壁纸。不过iPhone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日期会挡住背景,不仅没有美感,还会显得很乱。这款「克拉壁纸」可以派上用场。它有一个壁纸编辑功能,可以将照片制作成合适的壁纸样式,不会挡住照片上的元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设置相框,将照片剪切成相框样式,背景模糊掉,这样就不会被时间日期挡住,还能完整显示照片。另一种是遮罩,将照片上方进行模糊处理,用黑白灰进行遮罩,或者自动选取主题色,生成更美观的壁纸样式。这种方法不会影响照片本身的显示大小,更接近原始效果。事儿再多,也不怕成年人需要关注的事太多了,工作上、生活上,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工具会让生活变得混乱。你可以用一些工具来管理自己的日程,比如这款「滴答清单」。它的功能比较全面,支持添加标签、设置优先级、清单分类。添加任务的步骤也十分简单,最方便的是语音输入,只要说一句话,智能语音就能识别出其中的日期、清单内容,快速添加。它支持全平台,不管是电脑、手机,还是网页,都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日程,不用担心错过。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79
【IT之家评测室】macOS Catalina 10.15正式版体验:联通iPad,苹果多平台舰阵初成
今天凌晨,苹果推送了macOS Catalina 10.15正式版系统升级。macOS Catalina 10.15是苹果在今年6月份WWDC2019大会上发布的,带来了多项新功能和系统特性的改进升级,经过大概四个月的预览测试后,今天终于迎来了首个正式版,也是适合普通消费者升级使用的版本。那么macOS Catalina 10.15正式版包含了哪些改进?使用体验又如何呢?小编也第一时间升级了系统,并和大家分享新系统的变化和使用感受。小编使用的是2019款的13英寸MacBook Pro,升级macOS Catalina 10.15大概花了半个多小时,所以大家升级前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以免影响工作。系统升级完成之后,第一眼的变化自然就是壁纸不一样了。macOS Catalina 10.15默认的壁纸是风景秀丽的Catalina岛屿一角,大海和岛屿的组合看起来很大气。随着时间的变化,这张壁纸也会自动呈现早上、中午、晚间的不同风格,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在系统设置中选择动态壁纸模式。升级完成后就可以愉快地使用新电脑……哦不,新系统了。一、系统自带应用的升级:它们越来越好用了1、iTunes分成《播客》、《音乐》和《Apple TV》首先是iTunes,在macOS Catalina 10.15中,你已经找不到iTunes了,它被三款全新的应用替代,分别是《播客》、《音乐》和《Apple TV》。在国内,大家经常使用的可能是《音乐》和《播客》。《音乐》也就是Apple Music,它的图标和以前《iTunes》的图标几乎一样,打开后的界面布局也基本一致。升级之后,原来在iTunes中的音乐资料库内容都被自动转移到了《音乐》中,不需要手动同步。《播客》也是如此,它提供的是各种音频类的语音节目,包括娱乐、喜剧、新闻和体育等,界面布局也和《音乐》类似。《播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功能是“现在收听”,它可以继续播放你之前在iPhone或iPad上收听中断的节目,算是Mac和iPhone以及iPad无缝联动的一个体现。2、《照片》、《备忘录》、《提醒事项》和《Safari浏览器》的升级另外,在macOS Catalina 10.15中,还有一些系统自带应用的改变,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例如《照片》应用的外观布局都发生了改变,新的应用下,相册里出彩的照片会以大预览图展示,此外,你可以按天、月、年浏览喜爱的照片,而且所有照片都能放大来预览。这种变化和iOS 13中照片应用的变化是同一个逻辑,这样可以让照片的排布看起来更灵活,也适合用户去寻找一些比较好的照片——相册中以大缩略图展示的照片确实都挺不错的,应该是系统AI识别的结果。不仅如此,《照片》应用现在还能将你的生日、周年纪念和旅行等重要时刻为你呈现出来。除了《照片》,《备忘录》应用也有升级。现在它拥有了全新的画廊视图,有格子排列的缩略图,看起来更酷炫的同时,找笔记也更方便了。同时《备忘录》还加入了共享文件夹功能,你可以和他人一起,对整个备忘录文件夹进行协作。另外,新的核对清单选项也更好用,已经完成的项目可以挪到底部,还可以直接拖放以对项目重新排序。《提醒事项》和《Safari浏览器》也有了新变化。《提醒事项》的功能更加丰富了,例如创建、提醒和跟进事项更加轻松,还引入了今天、计划、旗标3个分类,查看事项很方便,另外智能列表可自动整理和显示临近的提醒事项。《Safari浏览器》方面,起始页面得到了优化,开始分栏显示你收藏的网站、经常浏览的网站,在这里可以访问你经常浏览的网站。3、全新的《查找》AppmacOS Catalina 10.15中还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查找App,也和iPhone中类似,是“查找我的iPhone”和“查找我的朋友”的整合,它可以帮助你定位遍寻不见的Mac,即使设备处于离线状态或正在睡眠也没问题,它会令Mac发出蓝牙信号来让附近正在使用的苹果设备检测到,这些设备会将你Mac的位置传给iCloud,然后你就可以在《查找》App中看到Mac的位置在哪里了。这个功能App是对现有功能的整合,本身并不是十分新鲜的功能,只是现在变得更好用了。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iPhone或Mac,就可以使用《查找》App看他们在哪里。二、设备联动:macOS Catalina的核心看点1、把iPad作为Mac的第二屏幕在macOS Catalina 10.15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系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让Mac和iPad以及iPhone更好地做到设备联动的功能系列,跨设备的操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办公效率。首先要说的就是Sidecar,中文名叫做“随航”,这个功能可以让iPad作为Mac的第二个显示器,无线连接,还可以用Apple Pencil和iPad作为输入设备。具体怎么操作呢?首先我们需要一台升级到iPad OS系统的iPad,然后让iPad和Mac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使用同一Apple ID。功能开启后,macOS的系统偏好设置中,会多出一个“随航”设置项,顶部状态栏会多出一个平板状的图标。在这里可以进行屏幕联动的操作。联动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镜像”,即把Mac的屏幕复制到iPad上,另一种是“扩展”,就是让iPad成为Mac的第二屏。扩展状态下,在设备间拖动应用窗口没有任何卡顿,鼠标在两个设备间切换也很容易适应,分辨率适配也很自然。同时iPad作为第二块屏幕的同时也保留了触控功能,左侧和底部可以改变位置的两个区域分别是一些快捷/功能键和Touch Bar上的内容,而剩下的矩形区域仅支持Apple Pencil操作,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当然,日常文字图标之类的办公我们几乎不会用到笔,不过如果你是做和图画、设计相关的工作,使用Photoshop或CAD等应用时就比较方便了,你可以直接在iPad的屏幕上绘画,然后在Mac上进行编辑调整,买数位板的钱都省了。不过,小编觉得,在iPad上用手或者Apple Pencil操作,在Mac上用键鼠操作,两者的割裂感还是存在的,当你需要在两块屏幕上切换工作时,就会比较不适应。如果在iPad端截图,只会有一张iPad的屏幕截图保存到相册,如果在Mac端截取全屏,则桌面上会出现两张图片,分别是两个设备的全屏截图,并没有像Windows对多显示器截图做拼接处理,应该是出于分辨率的考量。整体来说,Sidecar的体验远好于同类第三方应用,如果你用的是13寸MacBook Pro,搭配12.9寸iPad Pro,那感觉就更完美了。2、在Mac上使用iPad App苹果在WWDC2019上宣布了Project Catalyst项目,能够让开发者更加轻松的将iPad应用移植到Mac设备上。这个项目首先就可以在macOS Catalina得到体现。在macOS Catalina 10.15中,你已经可以使用部分iPad应用,这也是iPad OS和macOS不断融合、联动的体现。小编发现,目前国内能够使用的iPad应用还不多,在App Store的“开发”栏目中,苹果为我们列举了一些iPad迁移到Mac上的应用,这些应用还比较小众,国内本土开发者打造的应用也不多。小编随机挑选了两款应用仅做尝鲜体验。第一款是《ZohoSign》,这是一款签名应用,可以看到,应用界面的UI布局还保留了iPad的风格,不过目前各项功能都是正常的,使用键鼠操作也都没有问题。第二款应用是《Rosetta Stone:学习英语》,这款应用的界面布局也颇有iPad平台的风格,当然,各项功能也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目前这些应用看起来更像是个人开发者的尝试性作品,小编还是更加期待后续会有更多的主流iPad应用也迁移到Mac上。3、可以使用Apple Watch批准如果你有Apple Watch,你也可以在解锁加密的备忘录,确认App安装等时候,连按两下Apple Watch的侧边按钮进行批准验证,这个功能也适用于在Safari浏览器的偏好设置中查看密码的验证。总之,这也可以看做macOS Catalina带来的多设备协同的小进步。三、其他升级要点1、屏幕使用时间在iPhone上很受喜爱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现在也被引入到了macOS Catalina上。和在iPhone上一样,在屏幕使用时间功能中,你可以获取有关App使用情况的详细报告,或者为熊孩子设定使用限额,在设定使用时间的限额时,你可以将某一类应用,例如游戏或视频类,合并为同一组来统一设定使用限额。这个功能主要是针对熊孩子的,像小编这样的上班族,通常并不会特别用到。2、辅助功能苹果的产品中往往融入了很多“人文关怀”的因素,在这次macOS Catalina 10.15主要体现在辅助功能层面的升级。例如Catalina中就加入了语音控制功能,可以让无法使用传统输入设备的用户,能够完全通过语音来操控他们的Mac。悬停文本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功能,当你将光标悬浮在任意文字上,再按下Command键时,屏幕上就会弹出一个显示高分辨率大字体的专用窗口,这可以让视力存在问题的用户更好地看清屏幕文字,此外你还可以换字体和颜色。3、更加安全macOS Catalina 10.15还更加安全,根据苹果的介绍,macOS Catalina配有激活锁,配合T2安全芯片,只有你本人才能抹掉与重新激活你的Mac;App也必须首先获得用户的许可,才能直接访问“文稿”和“桌面”文件夹、iCloud云盘和外接存储器中的文件。还有就是,macOS Catalina在专属的只读宗卷内运行,独立于Mac上的所有其他数据,因此不会出现系统文件被意外覆盖的情况……这些功能特性的引入都会让macOS Catalina 10.15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总结:苹果的多平台融合,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在macOS Catalina 10.15正式版到来之前,小编已经对其预览版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体验,总的来说macOS Catalina 10.15正式版更加稳定,可用性更高,当然,这也是必然的,要不然怎么叫正式版呢?除了更稳定更好用,macOS Catalina 10.15正式版中,我们也不得不再次谈到苹果多平台融合的思路,在macOS Catalina中其实体现得最为明显:iPad OS应用向macOS平台的迁移,iPad和Mac屏幕的联动,Apple Watch批准验证、以及苹果自带应用基于iCloud在多平台上的无缝切换……其实这些功能才是macOS Catalina的核心,其他的功能只能说是体验层面的修缮。iOS、iPad OS、mac OS、watch OS的多平台之间的融合、互通,很显然将会是苹果接下来软件系统更迭的重点。当然,“多平台的融合”,这件事的操作难度是巨大的,在macOS Catalina中,也还有青涩和摸索的痕迹,例如iPad和Mac屏幕联动时的交互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自然,例如iPad应用迁移的工程目前委实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得到完善。但凡科技巨头都有一个“大一统”的梦想,途径有很多,苹果的思路不是“造航母”,是“组舰阵”,而从macOS Catalina来看,苹果的完成度以及体验依然是有保障的,说是目前做得最好的也不为过。而更令人期待的,永远是在未来。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1021
调查显示青少年当中iPhone拥有率上升 同时购买意愿居高不下
Piper Jaffray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苹果产品在青少年市场表现非常强劲,这表明青少年拥有iPhone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青少年消费者对Apple Watch也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望。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492
最全解读:因为他们 人类重新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瑞典皇家科学院刚刚宣布,20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奖励“在增进我们对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一半奖金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James Peebles,获奖理由是“对于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理论发现。”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9
制裁中国AI公司 美国打偏了吗?
中国几家人工智能企业大概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继华为之后,又有8家中国科技公司出现在了今天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实体清单”上。这里面既有海康、大华等中国AI 安防技术产业里的半壁江山,也有诸如商汤、旷视等躺在资本风口上若干年的人脸识别独角兽,还有中国A股市场最受关注的语音技术巨头科大讯飞……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82
诺奖得主谈心路:没想过得奖是假话 别忽视基础研究
电话清晨5时响起,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半梦半醒。确定电话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打来,他开始心跳加速……凯林和美国同胞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凭借揭示氧气与细胞的“互动”,7日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74
为了把Surface Neo电脑和Duo手机做成「笔记本」,微软秘密准备了十年
对于微软而言,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就必须朝软硬结合的路继续前进,只是不知道前路究竟如何。作为十月最重要的新品发布会之一,上周结束的微软发布会让很多人感到好奇。在Surface Pro、Surface Laptop系列常规升级之外,Surface EarBuds是微软初次尝试真无线耳机,而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则是微软在双屏设备上的集中发力,这些产品都尝试在传统PC之外去寻找突破。但随后疑问也开始出现,在三星、华为等厂商发力折叠屏产品的2019年,微软推出「跟不上趟」的双屏设备意义在哪?它能为微软的未来带来新机会吗?要回答这些,我们似乎要从十年前夭折的秘密计划「Courier」说起。十年前,它名叫Courier十年前,当iPhone 3GS刚刚发布,iPad没有问世时,微软名为Courier的一款计划中的秘密产品浮出水面。它看起来像平板电脑,却有两个长约7英寸,宽约5英寸的屏幕,厚度不到1英寸。这两块屏幕能像书一样从中间打开。并可以用笔在上面写写画画,通过触摸完成各种各样的创作。图片来自GizmodoCourier的交互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有着特别的笔记本质感和翻页特效,虽然两块屏幕相互相互分开,但可以通过拖动的方式轻松把照片从左屏幕转移到右边,当用户拿起它,就好像拿起了一个神奇的笔记本,为了达到这种效果,Courier团队还从Moleskin笔记本的体验去寻找灵感。在当时的市面上,Courier是一款没有任何产品作参考的产品。但Courier团队尝试了一种特别的技术,在Courier上,你只要用笔写写画画,就可将最原始的「笔迹」保留在屏幕上,这便是智能墨水(Smart Ink)技术展现的效果。这种智能墨水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整保留输入痕迹,自动运算并生成数字化的数据。假如你用笔在上面写下一行文字,智能墨水除了让屏幕留下手写字迹以外,还会自动识别和记录文字的意义和内容,在当时,这样的体验无疑是令人激动的。显然,早在十年前,微软就想在PC之外尝试更多。这种想法在Courier表现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其内部系统都经过重新打造,不仅完全移除了Window 7的用户界面层,还取消了对传统应用的兼容性。这种过于超前的理念对于当时成熟的Windows生态来说不确定性太多,在未知的未来面前,十年前的微软最终放弃了Courier。相似的理念,但时代已变十年时间过去,尽管PC领域微软依旧是一方霸主,但时代却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微软显然意识到这其中的变化,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的出现,其实正是在Courier概念基础之上的前行。一方面,这是微软对PC移动化的进一步尝试。微软在2012年开始尝试Surface平板电脑产品系列,尽管当时在市场上并不被看好,早期产品也存在不少问题,但通过独特的设计成功打开平板电脑这一新形态市场,这不仅让微软走出了PC移动化的重要一步,成为iPad系列的强大对手,还成功为Windows阵营开了个好头。如今的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其实正在延续这条路。为此,微软正在为Surface Neo打造新的Windows 10X系统,这套系统既有Windows 10系统的生态特性,也在尝试双屏交互的更多可能。它既可以横着像手写笔记本一样使用,也能够竖着和传统笔记本电脑一样使用,在磁吸式手写笔、磁吸式键盘的加持下,这两种使用方式相比当年的Courier概念更具体也更现实,并且也考虑到了双屏折叠设备的不足,对于使用场景进行了扩展。另一方面,大屏设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两块屏幕的优势在系统加持下将会被放大。无论是笔记本市场还是手机市场,以双屏作为主要卖点的产品早已存在,早前的联想Yoga Book和京瓷Echo都在打造类似的差异化产品,但无一例外失败了。这是很多人在发布会之后对微软双屏设备前景不看好的原因所在,但是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微软如今尝试的事情和早年间其它厂商的尝试有所不同。为了打造良好的交互体验,微软并不只是在做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的硬件产品,在软件体验上也在改变,比如当磁吸式键盘放在Surface Neo的屏幕上使用时,键盘上方屏幕部分将可以播放视频,或者提供键盘Emoji符号,这块被称为Wonder Bar的区域相比MacBook上的Touch Bar更大,功能也更加多样。而在Surface Duo这样一款安卓系统设备上,微软也在尝试将其体验做到和Surface Neo无缝切换,类似的理念被贯彻到系统开发上,微软表示在Windows 10X的系统体验会让Win10用户没有上手门槛,并且会带来适合双屏设备的应用生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对于系统的探索将会决定两台设备的成功。不断尝试的未来施乐公司科学家艾伦·凯曾提出过两个影响深远的观点,观点一「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亲手创造。」观点二「对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创造自己的硬件。」乔布斯对此深以为然,并以此为核心,在苹果公司不算长的历史中创造出Mac、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产品,显然,微软也在尝试这条路。从Courier到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相似的双屏式设计,相似的手写笔交互,但伴随时代更替,微软对产品的理解更进一步,自纳德拉执掌微软提出「移动为先、云为先」的理念之后,在操作系统和硬件生态的结合上,微软在越来越多尝试带动作用,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是对未来的以此赌注,但这一次手上的筹码也许更多了。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557
最全解读:因为他们,人类重新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0月8日晚间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刚刚宣布,20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奖励“在增进我们对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一半奖金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James Peebles,获奖理由是“对于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理论发现。”另一半奖金授予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chel Mayor,以及瑞士日内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Didier Queloz,获奖理由是“发现了围绕其他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第一部分:物理宇宙学▲Peebles和Jer Yu论文中给出的平坦宇宙的功率谱,显示了声波峰值现代宇宙学揭示了宇宙的历史,以及宇宙中令人意想不到的物质和能量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太阳远不是银河系中唯一具有行星的恒星。新的发现显示,行星系统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在宇宙中所处地位的看法。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关注的正是这些突破性的发现。天文学家对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中温度各向异性的测量越来越精确,对宇宙膨胀历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同时对宇宙大型结构的天文观测也越来越详细,这一切都使宇宙学发展成为一门以精确性为标志的科学。如此令人兴奋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要感谢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们在宇宙学理论框架中的突破性发现。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James Peebles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详细的建模,并利用分析和数值方法,对宇宙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新物理学。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模型,能够描述宇宙从最初的几分之一秒到现在以及遥远未来的状态变化。▲普朗克卫星测量的CMB温度分布的各向异性情况,声学峰值清晰可见现代宇宙学建立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假设了最初的“大爆炸”时期,当时宇宙极其高温和稠密。大爆炸后不到40万年,宇宙温度下降到3000K左右,电子与原子核得以结合成原子。由于没有留下任何能轻易与光子相互作用的带电粒子,当时的宇宙对光是透明的。这种辐射现在以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形式出现。由于宇宙学上的红移,CMB的温度目前只有2.7K——自物质和辐射去耦(decoupling)以来,这一系数降低了约1100倍。在图1中,CMB的来源可以看成一个屏幕,使我们无法轻易地回溯到大爆炸后几百万年以前的时间。▲CMB中“点”的张角大小是由宇宙的几何形状决定的美国恐怖小说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是最早提出宇宙始于大爆炸这类观点的人之一,他在他的散文诗《尤里卡》(Eureka)中描述称,宇宙是有开端的,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暗的。这一问题后来被称为奥伯斯佯谬,由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威廉·奥伯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于1823年提出,指出若宇宙是稳恒态且无限的话,那晚上应该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在《尤里卡》中,爱伦·坡甚至提出宇宙最初是一个“原始粒子”,然后爆炸了。1922年,俄罗斯数学家、宇宙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利用爱因斯坦新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首次提出了宇宙膨胀的数学理论。他在1924年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1927年,这些观点被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和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重新发现,他后来提出了“原始原子”的概念。勒梅特还认为,星系之间正在相互远离,这一点可以用宇宙膨胀来解释。1924年,瑞典天文学家克努特·伦德马克(Knut Lundmark)获得了类似的观测结果,尽管严密性和精确性有所不足。随着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在1929年的观测,人们普遍接受了宇宙实际上在膨胀的观点。通过天文观测,我们了解到以核子形式存在于恒星、气体云等结构中的常规重子物质的数量,不超过目前总能量密度的5%。此外,暗物质占宇宙临界密度的26%。我们也可以称暗物质为看不见的物质,因为它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只能通过暗物质的引力效应来了解它。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宇宙学常数,它代表了不受膨胀影响的恒定能量密度。宇宙学常数是暗能量的两种模型之一,“暗能量”一词也说明了它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暗能量不一定是量子场论中引入的常数,也不一定与真空能量有关。观测结果表明,暗能量约占宇宙临界密度的69%。随着物质的其他成分被膨胀稀释,暗能量将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重要(除非它的能量密度开始下降)。暗能量可以迫使星系加速远离彼此,这一点似乎并不直观,但却是暗能量不寻常属性的直接后果。图1的右半部分显示了宇宙加速膨胀的阶段,星系的数量逐渐稀疏。在图1中,图中间橘红色的“火焰”显示的是大爆炸时期,这暗示着在大爆炸之前,可能还存在一个准备阶段,如膨胀阶段。天文学家假设存在一个快速加速的膨胀时期,这可以解释宇宙的几个特性,比如平坦性。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演变的方程,构成了大爆炸宇宙学中的索引模型,有时称为ΛCDM(Λ-冷暗物质模型)。其中Λ为宇宙学常数,是解释当前宇宙观测到的加速膨胀的暗能量项;CDM即冷暗物质的英文缩写。这个模型是物理宇宙学的一次胜利,它系统地将物理定律应用于宇宙的演化。该模型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便是James Peebles,他出版的三本教科书《物理宇宙学》(1971)、《宇宙的大尺度结构》(1980)和《物理宇宙学原理》(1993)已经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参考文献。物理宇宙学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末,拉尔夫·阿尔菲(Ralph Alpher)、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Herman)和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建立了一个大爆炸的粗略模型。他们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释元素的起源。叶夫根尼·利夫希茨(Evgeny Lifshitz)和伽莫夫也在早期尝试了解星系的形成。伽莫夫使用了由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提出的“金斯长度”,这个长度决定了一个物体需要多大的半径才会在引力作用下坍缩。1948年,伽莫夫提出,只有当辐射的密度大致等于物质的密度时,宇宙结构才会开始形成,并发现这种情况应该在几千度的温度下才会发生。同年,阿尔菲和赫尔曼提出,目前的宇宙温度应该在5K左右。当时只有少数物理学家认为由此产生的辐射可以被观测到,安德烈·多罗什克维奇(Andrei Doroshkevich)和伊戈尔·诺维科夫(Igor Novikov)便是其中之二。1965年春天,宇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诺德·彭齐亚斯(Arnold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在5月13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他们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因此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团队(由Robert Dicke、Peebles、Peter Roll和David Wilkinson组成)联系之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才明白了其中的宇宙学解释,并在同一卷杂志的另一篇论文(日期是5月7日)进行了描述。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最初的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一书中讲述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偶然间接触到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Peebles的过程。虽然Robert Dicke的团队没有第一个提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但他们的论文更进一步,讨论了宇宙初始高温状态的原因,这可以解释宇宙背景辐射。其中的关键在于温度和物质密度之间的联系,这决定了氦的产量。物质密度很重要,尤其是在温度下降到足以破坏产生的氘时,并防止其变成氦的时候。宇宙密度越大,氦就越多。Peebles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由其他作者跟进。这种原始核合成理论与过去几十年的工作有很大不同,当时人们认为大爆炸也可能产生较重的元素。早在1965年发表的里程碑论文中,Peebles等人就基于观测到的宇宙温度,讨论了宇宙中重子物质(即由能参与元素形成的核子组成的物质)数量的限制。这是大爆炸模型的支柱之一。作者们还指出,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实际物质量要比预测的大得多,需要大量的外来物质来填补这一空白。其中一项重要贡献是Peebles在同一年(1965)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他于1965年3月8日将其提交给《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于6月1日进行了修改,并于11月15日发表。论文摘要的第一句话写道:“星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能是宇宙中黑体辐射的存在。”这项工作,连同已故俄罗斯宇宙学家雅可夫·泽尔多维奇(Yakov Zeldovich)所做的贡献,可以被视为物理宇宙学的起点。在这个新领域中,物理学定律适用于整个宇宙。从这一时刻开始,宇宙学成为了一门精确科学,而且是发现新物理学的工具。物理宇宙学逐渐完整第一个预测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的研究人员是赖纳·萨克斯(Rainer Sachs)和阿瑟·沃尔夫(Arthur Wolfe)。他们的概念很简单:引力势的变化会影响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首先,当光子爬出其引力势时,密度过高的区域会使其降温,从而导致温度的相对下降。其次,当我们回溯一个更早、更热的宇宙时,光子在最后一个散射表面去耦时,发生了时间膨胀,导致了温度升高。萨克斯和沃尔夫未能提出一个关于这些温度波动如何产生的理论,但他们的工作启发了后来者开发出了新的观测技术,发现了这些变化——称为萨克斯-沃尔夫效应。萨克斯-沃尔夫效应决定了大尺度宇宙微波背景中各向异性的数量。在小尺度上,物理学变得更加复杂。密度的初始波动将导致“声波”(重子物质的规则周期性密度涨落)在耦合光子和重子的热等离子体中传播,从而在CMB中留下印记。Andrei Sakharov第一个讨论了声波的重要性,但只是在没有光子的冷模型中。早期有类似想法的人还有Peebles和Zeldovich。Joseph Silk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大概结果,当时他意识到,CMB各向异性的振幅由于散射而在小尺度上受到了抑制。通过Rashid Sunyaev和Yakov Zeldovich,以及Peebles和Jer Yu的研究,人们对声波及其在微波背景辐射功率谱中产生的峰值有了突破性的认识。Sunyaev和Zeldovich解释了声波峰值背后的物理现象及其周期性。Peebles和Jer Yu则有不同的关注点,他们使用数值方法来计算和预测可测量的参数。他们在论文中计算出了不同宇宙学参数下密度波动的功率谱。特别是,他们提出的声波峰值曲线(图3)与普朗克卫星40多年后的实际测量(图4)结果非常相似。物理宇宙学渐趋成熟研究人员很早就意识到宇宙中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组成成分。最早的证据来自Lundmark对于星系中恒星运动的研究。基于他的观测,他意识到有必要引入相当数量的“Dunkle Materie”,这是德文,意思是“暗物质”。数年后,Fritz Zwicky在研究后发座星系团的运动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之后,Vera Rubin和Kent Ford以及其他人获得了星系自转运动曲线。对于这一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由Jeremiah Ostriker和Peebles取得的,他们的研究发现,我们银河系的银晕内必须含有大量暗物质,才有可能确保扁平的银盘能够稳定存在。这项发现对于后来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启迪。以中微子,或者其他弱相互作用粒子构成的暗物质帮助促进了物质的形成,使后者得以在连辐射都还没有完全解耦的使其便开始聚集。以光和快速移动中微子形式组成的热暗物质使得结构最先在大尺度上开始形成。不幸的是,这一点与观测结果并不吻合,这就导致物理学家们开始寻求探索其他更加奇异的可能性,并最终被归类为“温暗物质”。在上世纪1980年代,宇宙学出现一次危机。基于开放宇宙假说,宇宙密度按照低于临界密度计算,得到的各向异性数据与观测不符。如果宇宙的确是开放的,那么各向异性应该已经被发现了。但是却并未看到任何这样的迹象。另一方面,如果普通物质的密度接近临界密度,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观测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星系,因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形成。除此之外,为了让理论得到的轻元素预测值准确,现存的普通物质的量不可以超过已经被发现的数量。Peebles在冷暗物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就在于,他最早设想了非相对论性,也因此是冷的暗物质,以及他在结构形成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非相对论性粒子构成的冷暗物质模型,他成功将CMB中的各向异性应用于解释宇宙中的大尺度结构。尤其,在他1982年发表的文章里,Peebles对温度各向异性做了预测,并在数年后得到了COBE卫星的观测证实。在198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由其他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1984年,Peebles采取了下一个关键步骤,他重新引入了此前已经被抛弃的宇宙常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大多数理论学家都认为这个参数是多余的,但Peebles认为它在宇宙结构形成方面是有意义的。当时Peebles是受到了宇宙暴涨理论,以及该理论导出的宇宙临界密度,以及平直性等相关思想的启发。由于实际测量到的物质密度远小于宇宙达到平直性所需的门槛,宇宙常数的引入或许可以些许弥补这一赤字。尽管也有其他一些研究简单提到了宇宙常数问题,但是只有当该理论与Peebles在1984年引入的冷暗物质理论相结合时,结构形成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宇宙常数的引入将起到帮助作用的问题还有其他,比如说所谓的“年龄问题”,简单说就是宇宙中一些恒星的年龄估算值超过宇宙年龄的现象。如果宇宙是平直的,那么它将会逐渐减速,几乎是爱因斯坦静态宇宙论的苍白重复。因此,假定将暗能量的问题忽略,那么宇宙的估算年龄将会更大。到1984年时,宇宙标准模型中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已经到齐了,其背后正是Peebles所发表的两篇关键性论文的结合。他所取得的这些突破,比观测宇宙学决定性地确认宇宙存在加速膨胀现象早了10年以上,也比温伯格基于人择原理阐述的相关论述要早5年左右。利用星系的存在这一事实作为约束条件,温伯格认为,宇宙常数的值最有可能和接近或小于来自其他物质成分的贡献。在1990年代中期,有必要引入宇宙常数的证据变得越来越强烈。1995年,Jeremiah Ostriker和Paul Steinhardt引入了“一致宇宙学”的概念,用于总结如何将宇宙学各部分的“拼版”组合到一起。当时,在观测宇宙学领域取得了两项重要发现。1992年,CMB中难以察觉的各向异性终于被COBE卫星首次观测到,也因此,John Mather和George Smoot两人被授予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宇宙加速膨胀现象被发现,当时用的方法是利用亮热核超新星作为距离测量标定,也因此,Saul Perlmutter,Brian Schmidt和Adam Riess被授予了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多观测证据大约是本世纪初,观测宇宙学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地基和搭载在气球上实施的实验,比如TOCO,以及BOOMERanG,以及Maxima等实验,在角分辨率上实现了大的提升,从而在CMB能谱中辨认出首个声学峰值,从而提供了宇宙平直性的首个观测证据。这些实验观测的仅仅是天空中的一小部分,直到2001年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的发射,开始进行对全天CMB各向异性的观测。这项为期9年的观测任务革命性的提升了对于早期宇宙的测量精度,也让宇宙学标准模型经受了一次严苛的检验。温度强度分布图和偏振测量被用于精确测算重子物质,暗物质以及暗能量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宇宙的整体几何学形状。除此之外,这些数据对于限定中微子总质量,并且验证了暴涨理论给出的,除了平直性之外的一项关键性预测,即大尺度上温度震荡要比小尺度上的相应震荡要稍稍更明显一些。2009年升空的普朗克卫星在太空持续运行了4.5年,它将观测宇宙学的精度再次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普朗克卫星有9个工作频率,其角分辨率可以达到10角分,而温度分辨率更是可以高达100万分之一。这颗卫星对宇宙标准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进行了精度前所未有的测定。这些精准的数值是从图4所示的能谱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知道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8亿年,误差小于1%。对于宇宙的成分密度,也进行了精度相近的测量。当将这些测量数据与超新星,以及大尺度结构观测结果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时,暗能量随时间演变的估算误差将会被大大限定,也因此,宇宙常数Λ的测定是具有非常坚实的观测基础的。相似的,暗物质的统计证据超过了100个标准差,这是物理宇宙学的一项重要胜利。关于声学峰值的物理学总结在仔细审阅图4中的声学峰,尤其是前三个峰值之后,现代宇宙学的所有关键元素都将显现。正如我们所见的那样,这些峰值的结构细节取决于组成宇宙的物理成分。这一结构的张角大小,尤其是第一个峰值出现的位置,是由宇宙的几何形状决定的。正如图5中所显示的那样,如果宇宙拥有正曲率,则CMB中的“点”看上去将会更大一些,类似一个球体,而如果曲率为负,那么看上去则会显得小一些,类似一个马鞍。而实际的观测结果显示,我们所处的宇宙似乎相当平直,其密度参数接近临界值。第一个出现的峰值,以及所有异常峰值,都是重子物质向引力势井中跌落所产生的。偶数数量的峰值对应于辐射被反弹回来时所产生的减压效应。重子物质越多,其坠入引力势井的深度就越深,相应的,第一个峰值相较于第二个也就要愈发明显得多。而第一个和第二个峰值之间差异程度暗示,重子物质大约只占到宇宙密度的5%左右。较高的峰值对应于更多的震荡,也相当于回溯到更早的时间,那时候辐射占据有更加关键的作用。尤其是,第三个峰值对应的是减压之后的再次压缩,紧随其后的是另一次由光子-重子流体所导致的压缩。暗物质在第一次压缩之后不会反弹回来,因为辐射不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它可以为重子物质的第二次坠落提供引力势井。这就意味着暗物质加强了第三个峰值。对其测量结果显示,暗物质大约占到宇宙的26%。我们现在可以进行一项简单的计算来确定宇宙中暗能量的比重。第一个峰值告诉我们宇宙是接近平直的,因此计算的总和应该是1。因此:ΩΛ= 1−0.05−0.26 = 0.69,这就是说,宇宙中有69%的成分是暗能量,这与经由对宇宙膨胀的直接测量结果相吻合。展望除了在解释宇宙结构和演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精确的宇宙学同时也是发现新的物理学的一种工具。我们仍然尚未理解宇宙常数背后的物理学。或许这一数值并非常数,也或许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暗能量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Peebles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暗物质的本质也同样是一无所知。比较流行的理论包括认为它是由一种全新粒子所构成,比如某种已知粒子的超对称粒子,或者干脆是某种此前完全未知的,理论上存在的粒子,比如所谓“轴子”(axion),这种设想中的粒子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强核力现象。但是直到这样一种粒子真的被找到之前,我们还无法确认目前并存的几种关于冷暗物质本质的理论中,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他的理论与观测的吻合程度令人震惊,并且其所用到的参数数量非常少。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难以得到圆满解释的现象。比如对晚近宇宙中哈勃参数的测量结果,与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理论给出的预测值之间并不完全吻合。这其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目前我们并不知晓。或许这是测量中产生的系统性误差,但也可能新的物理学中仍然有隐藏着的,我们目前尚未可知的部分。物理宇宙学,游走于理论与观测之间,构成了一个极为成功的故事框架,在过去的50年间改变了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曾几何时,宇宙学是一门充斥着没有坚实依据的猜想,数据也少得可怜。但今天,宇宙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精确的数学科学,愈发精确的观测数据正发挥关键性作用。发现的时代并未终结。随着测量精度越来越高,我们将有可能发现全新的,此前未能预料到的现象。物理宇宙学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而Peebles正是那个将我们引向发现的领路人。第二部分: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推测是否存在一些类似于我们所处的太阳系这样的世界,而且几千年前就表达过一些极端的观点。在现代,观测围绕太阳以外的恒星运行的行星的可能性早在50多年前就被提出,并且建立在恒星径向速度的测量基础上。然而,在1952年Otto Struve首次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的几十年里,艰巨的技术挑战仍然是一个主要的障碍。Struve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为什么“基于假设的恒星行星”(hypothetical stellar planets)不能比太阳系中的情况更接近它们的母星。我们现在知道没有这样的原因,我们自己所处的太阳系可能根本不具典型性。▲Elodie光谱仪工作示意图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几次观测活动,目的是观测恒星伴星。在描述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版物标题中使用诸如“亚恒星伴”或“低质量伴星”之类的词语,反映了当时对搜索系外行星作为高度优先的科学目标的某种怀疑。利用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测量径向速度的原理如图1所示。如果倾角i为00,则轨道的平面与天空平行,“面对面”(face-on),这意味着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是面对面的轨道,而不会发生多普勒偏移。另一个极端是“边缘”观测(i=900),在这种情况下,行星质量可以直接确定。通常,由于倾斜角度未知,因此只能确定MPlanet×sin(I),从而为行星的质量设置了一个下限。▲51 Pegasi的轨道相位。两个峰值之间的距离给出了轨道周期,对应于59m/s的半振幅给出了MJ/sin(I)信息由于木星围绕太阳的轨道运动,从远处监视太阳系的人会观察到太阳在12年内的径向速度变化为±13m/s。这给任何观测仪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要确保它在几年内非常稳定,比如说≤2m/s。选择不同的策略来测量多普勒偏移。Gordon Walker和他的团队,包括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Bruce Campbell,咨询了当时加拿大(和世界)杰出的分子光谱学家: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Herzberg和他的同事Alexander Douglas。他们推荐使用氟化氢(HF)气体作为参考光谱的来源,以便与恒星光谱进行比较。作为参考,HF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从实用的角度看就不那么好了。这种化合物有毒,腐蚀性很强。UBC小组在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CFHT)—一个3.6米的望远镜—上进行了星际伴侣的搜索。HF吸收池(absorption cell)被插入到Coudé光谱仪的狭缝前面,因此来自HF的吸收线可以叠加在恒星的光上。这种技术允许以13m/s的精度进行径向速度测量。图为已知系外行星的“轨道周期-质量”(左图)和“轨道周期-半径”(右图)分布情况。除径向速度法和凌日法之外(大多数系外行星都是利用这两种方法发现的),天文学家还采用了成像法和微引力透镜法。利用径向速度法发现的大多数系外行星都不会发生凌日现象,因此只知道它们的质量、不清楚它们的半径,利用凌日法发现的行星则刚好相反。但有些系外行星则两种方法均适用,因此半径和质量都得以确定。位于左上角的系外行星被称作“热木星”,右上角的被称作“温木星”,下方的则是“超级地球”。Geoffrey Marc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Paul Butler(当时是马里兰大学的博士生)使用了与UBC组类似的方法,但使用的是分子碘(I2)而不是HF的吸收池。在这个案例中,研究人员还咨询了格哈德·赫兹伯格(Gerhard Herzberg)。I2的光谱通常被激光光谱仪用作参考。Marcy和Butler在加利福尼亚大学Lick天文台的3米反射望远镜上用梯级光谱仪进行了观察,该天文台位于圣何塞以东的汉密尔顿山上(Mount Hamilton)。日内瓦大学的Michel Mayor和他的合作者一直在法国东南部的上普罗旺斯天文台(Haute-Provence Observatory)研究恒星的多重性,当时他们设计了一台新的梯形光谱仪。与马赛天文台的AndréBaranne和上普罗旺斯天文台的同事合作,他们建造了Elodie光谱仪,这是CORAVEL的更新版,后者已经在上普罗旺斯天文台使用了十多年。为了调查不仅仅是非常明亮的恒星,Mayor和合作者选择了一种不包括吸收池和狭缝的解决方案。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有一台光纤馈送的梯形光谱仪,其明确的意图是避免电池的缺点,对于这种电池,合适的对象仅限于太阳系附近的明亮恒星。使用Elodie的目的是扩大可以应用精密多普勒光谱学的对象的数量。这张艺术概念图描绘了一颗年轻的恒星被一圈由气体(主要为氢气和氦气)和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所包围的情景。在原行星盘中,行星的形成分为两步:第一步,尘埃颗粒相互撞击、形成微行星;第二步,最大的微行星通过砾石吸积逐渐增长,形成原行星。1995年初的情况看起来并不是很有希望。十五年来的天空搜索一无所获。只有一份关于围绕脉冲星运行的行星的早期报告显示出了希望,但这仅仅是因为脉冲星使行星更容易被探测。毫秒射电脉冲星PSR1257 12提供了一个“内置”计时系统,用于推断至少有两个地球大小的天体正在围绕中心天体运行。然而,这项技术不能用于类太阳恒星。这次观测是在波多黎各305米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射电望远镜的微波区域进行的。相比之下,研究人员一直在使用光学区域来搜索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围绕脉冲星运行的行星可能是与快速旋转的中子星(脉冲星)PSR1257 12的形成有关的超新星爆炸的结果,因此不能代表类太阳行星的形成。事实上,我们现在知道脉冲星周围的行星形成可能是罕见的,因为在2000多颗已知的脉冲星中只有几颗有行星系统。Gordon Walker和他的合作者,包括1988年论文的合著者Stephenson Yang,在1995年8月的Icarus杂志上评论了这种情况。他们不仅回顾了过去12年中研究过的21颗明亮的类太阳恒星,还对木星质量伴星(Jupiter-mass companion)进行了其他搜索。他们的结论是,没有探测到木星质量或更大的行星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他们在摘要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种缺失对行星形成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挑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今年的获奖者、Mayor和Didier Queloz撰写的突破性论文于8月29日被《自然》杂志收到,即Walker和他的同事在Icarus上发表其评论的同一个月。Mayor和Queloz于10月6日在佛罗伦萨举行的第九届剑桥冷星、恒星系统和太阳研讨会(Cambridge Workshop of Cool Stars,Stellar Systems and the Sun)上报告了他们的发现,他们的论文于10月31日被接受发表,并于11月23日发表。他们的变革性发现永远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观念。发现Elodie梯形光谱仪允许Mayor和Queloz策划一个包括142颗恒星的观测计划,远远超过其他组织在早期活动中可能的观测数量。早在1994年秋天,他们就发现飞马座中51飞马星(51 Pegasi)的径向速度有大约四天的周期变化。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根据当时唯一可用的数据点—我们自己的太阳系—木星质量的伴星应该有更长的时间。只需四天时间,意味着木星质量伴星到51 Pegasi的距离仅为0.05天文单位(AU),是木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百分之一。另一方面,较短的周期给Mayor和Queloz提供了研究几个完整周期的机会。具有非常短的时间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被其他径向速度组非常快速地检查和验证。在突破性文件的修订版中,获奖成员感谢“一个在Lick天文台工作的团队,以及来自High Altitude天文台和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联合团队”确认了这一发现,他们是Marcy、Butler、R.Noyes、T.Kennelly和T.Brown。第二年,Marcy和Butler发表了两个木星质量行星的发现,分别围绕70 Virginis和47 Ursae Majoris轨道运行。对木星质量伴星51 Pegasi b的确认的完整描述在之后不久发表。51 Pegasi b的轨道周期为4.23天,近似圆形,质量为0.47×MJ/sin(I),其中MJ为木星的质量。表面温度估计为1300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而木星的温度为130K。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的发现最初遇到了一些保留意见。众所周知,恒星脉动和恒星斑(star spot)结合旋转可能会导致误报。木星质量行星的轨道周期极短,也很难与我们太阳系的结构相协调。但是,Mayor和Queloz在他们的突破性论文中令人信服地反对这种恒星效应,而其他小组的快速验证也强化了他们的论据。其他研究人员很快意识到,51Pegasi b不可能是在0.05AU的距离上形成的,而是在距离宿主恒星更远的地方形成的,比如5AU。而且,迁移使它靠近宿主恒星。由于原行星盘和行星的相互作用,理论上已经预测到了迁移,因此支持这一迁移的观察结果并不完全令人惊讶。在这一发现的五年后,当第一篇评论“后51Pegasi”出现时,已经发现了34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所有的怀疑都早已消失。系外行星——充满活力的天体物理学新领域51 Pegasi拥有一颗质量与木星相当的伴星,1995年的这一发现标志着一片全新的天体物理学领域就此开启,即对系外行星与行星形成过程的研究。就对天文学界和新探索任务的影响而言,Mayor和Queloz做出的这一发现可以与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在1965年发现宇宙微波背景相媲美(该发现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系外行星研究开始的最初五年间,天文学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利用多普勒光谱法测定径向速度。不过其它方法很快便应运而生。从地球上看,当一颗行星从宿主恒星前穿过时,恒星的部分光线会受到遮挡,导致地球上测量到的光子通量有所减少。这就是观测凌日行星的基本原理。2000年初,天文学家首次报告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欧空局2006年发射的对流旋转和行星横越任务卫星(CoRoT)最早在太空中利用了这一方法,而2009年NASA发射开普勒卫星之后,该方法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于这两颗卫星稳定性极高(这一点对凌日侦测法非常重要),在开普勒卫星服役的9年间,观测到的系外行星光度学数据库迅速增加到了数千颗之多。天文学家观察到的这颗伴星质量与木星相当,轨道周期却极短,这大大挑战了人们对行星形成过程的常规认知,并使行星早期迁移预测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图4显示了已知系外行星和太阳系行星的质量、半径、以及轨道周期分布情况。在过去20多年间,得益于系外行星的发现,天文学家对行星形成的物理过程的了解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此同时,该问题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行星诞生于围绕新生恒星旋转的气体(主要为氢气和氦气)和尘埃颗粒(非晶硅、碳化合物和冰)之中(见图5)。尘埃颗粒在静电作用下逐渐凝聚成更大的块状物。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其中的碰撞能量,而碰撞能量又取决于气体和尘埃盘的动荡程度(天文学家对此还不甚了解)、以及在与气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朝中央恒星发生的辐射迁移。体积更大的颗粒物形成后,它们会在引力作用下进一步聚集、增长,进而形成直径从几百米至100公里不等的“微行星”。微行星之间的相互碰撞可能会将其摧毁,也可能形成更大的微行星体。微行星增长到一定大小之后,“砾石吸积”(pebble accretion)便成了主导的增长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原行星、最终形成行星。但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尚不清楚。现在与未来不久前的2018年4月18日,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发射升空。在轨运行的两年间,它将对85%的天空展开勘测,比开普勒卫星的探测区域大400倍。TESS卫星将着重寻找围绕太阳系附近恒星运行的行星,而这些行星的特征将借由地面观测手段予以确定。如今,已经有约3000个行星系中的4000多颗系外行星得到了确认。凌日行星尤其适合开展大气探测。早在2001年,天文学家就观察到了证明大气存在的首个“印记”:589.3纳米的钠共振双线。自此之后,天文学家又相继观察到了以气体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和水等分子。科学家观测到的大气层主要存在于气态巨行星之上,但就在不久之前,研究人员在体积更小的非气态行星上成功探测到了水的存在。近年来,随着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些位于宜居带中、表面能够支持液态水存在的类地行星,自然有人提出疑问: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虽然目前尚未在系外行星上探测到生命,但未来的系外行星特征探测卫星(CHEOPS)、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行星凌日和恒星振动任务(PLATO)、以及极大望远镜(ELT)等地面任务都将配备先进仪器,在类地行星大气中寻找生命存在的迹象,如臭氧和甲烷等等。最后,近期研究还提出了利用系外行星大气层研究不同气候系统的可能性。就像行星形成所涉及的物理原理一样,系外行星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研究不同种类的大气层、以及气候的其它方面开拓了一片全新的疆域。观测技术正在迅速推陈出新,将进一步扩展理论测试的参数空间。从长期来看,这片全新的研究领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大气。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55
大华回应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该决定没有事实依据
10月8日消息 今日,针对美国商务部将大华列入实体清单,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发布公告表示强烈抗议。公告指出该决定没有事实依据,并呼吁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大华表示,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商业主体,公司恪守商业行为准则,坚持合法合规经营,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大华已积极采取各项应对措施,持续为客户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据悉,当地时间10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将28家中国实体加入“实体管制清单”,禁止这些实体购买美国产品。根据已曝光的文件显示,这28家实体当中将包括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厦门美亚柏科信息有限公司、颐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及安防监控厂商,其他实体则为相关地区的政府及公安机构。此前,今年5月,美国将中国华为及其68家附属关联公司列入了这份黑名单,理由是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6月时,美国又以同样的理由,将另外5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297
阿拉斯加熊在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中幸存下来
今年7月是阿拉斯加有史以来最热的月份,带来了比平常更长的炎热季节以及该州首次发生的极端干旱。为了抵御酷暑,熊懒洋洋不动的时间超过以往,这可能减少了它们觅食时间。今年夏季,最受欢迎的熊类食物阿拉斯加鲑鱼在到达上游产卵之前,被发现大量死于河流和溪流中。
发表于 5年以前   ·   阅读量:324
 热门专题
互联网深度分析
根据当前互联网热点,深度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
语言规范指南
c/c++,Objective-C,Python,Golang等语言的代码规范指南,团队合作更需要代码规范。
任正非讲话合集
收集了历年来,任正非在各个内部会议上的讲话。
查看所有专题
 哈喽比特公众号
 热门标签
# Docker #

文章:109,阅读量:94.5k

# 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 #

文章:13,阅读量:17.2k

# 裁员 #

文章:1349,阅读量:1.1m

# WebAssembty #

文章:25,阅读量:34.7k

# Python #

文章:5587,阅读量:5m

# 人工智能(AI) #

文章:7177,阅读量:5.5m

# JavaScript #

文章:1228,阅读量:1.1m

# Rust #

文章:269,阅读量:237.8k

# 华为2023年9月25日新品发布会 #

文章:8,阅读量:11.7k

# 前端面试宝典 #

文章:9,阅读量:8.8k

查看所有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