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可以切换模式的操作系统更高级。之前我们提到,一个可以在“苍蝇模式”与“蜜蜂模式”之间主动切换的操作系统有多强大,它在别人觉得神奇的“跨界”上有多么自然……
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根筋地生活的。对他们来说,最好什么都有唯一、正确、标准的答案、方式、手段;一旦答案是“看情况 ”,他们就一脸茫然,瞬间进入死机状态。
如何面对、如何研究新生事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测试。绝大多数人其实使用一贯的模式(当然那是他们唯一的模式)去面对、研究新生事物。可事实上,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切换模式,否则就事实上完全无法面对、彻底无法研究。
通常情况下,面对一项新的提议,一个在当时之前我们尚未想到的想法,我们习惯于“先去关注缺点”。
事实上很多的时候,我们没想到,不是因为那想法新颖,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笨,或者我们自己见识少……
为什么习惯于先关注缺点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小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我们的经历,无论好坏,都被我们总结整理成经验,成为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试金石”。我们都吃过亏,没吃过亏的,肯定是年纪还太小,经验还太少。于是,我们要去研究“还有什么缺点我没想到?”这种思维模式在通常情况下是有效的。
比如,当有朋友提议开一家餐馆的时候,无论是在讨论可行性,还是讨论具体的选址,或者菜系选择上,我们都应该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还有哪些缺点需要弥补?
可是,一旦我们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这种思维模式常常是无效的,且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直接是有害的 —— 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有些新生事物是“伪新生事物”,比如青少年的着装打扮,其实就并不“新”。事实上,每一代人都在小时候尝试着从外表入手显得跟上一代人看起来不一样 —— 当然最终绝大多数渐渐地变得与上一代人一模一样,不管他们承不承认、愿不愿意。
虽然说新生事物的核心特点就是它“前所未有”,或者“足够颠覆”,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新生事物就是令人反感的。有些新生事物会获得一致的看好,比如现在的 VR 技术,好像每个人都喜欢;比如“大数据”,好像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觉得那一定属于未来……可是,更多更伟大的新生事物,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会遭遇普遍的反对、唾弃、鄙视……即便是友好一点的,也不过是“疑惑”。 比如,曾经让世人愤怒的日心说与进化论,比如曾经让信息忽然之间自由流动的互联网,比如现在忽然之间出现的让资产自由流动的比特币……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现象,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完美的。 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在任何时间点上出现的新生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它之所以出现,核心上来看,只是因为它相比之前的相对物更好而已,一旦它成功,它就不再是新生事物,而是现有世界的一部分,等待着被下一个新生事物所颠覆 —— 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甚至成千上百年之后。 最终,我们接纳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相对更好而已。
所以,在面对、或者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的优点,而不是它的缺点。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操作系统切换一下模式,从“优先关注缺点模式”,转换到“优先关注优点模式”。
如果没有意识到应该调整模式,依然用“优先关注缺点模式”去面对、研究新生事物,结论当然只能是:
荒谬!一无是处!这怎么可以!扯什么淡!
如果用“优先关注优点模式”去面对、研究实际上并非新鲜事物的东西,那结论常常只能是“天真的”而已。
如果你仔细观察人们对新生事物的争论,最终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 一根筋”的,有的人好像天生倾向于“优先关注缺点模式”,有些人好像天生倾向于“优先关注优点模式”,很少有人会主动切换。于是,各种争论乱七八糟地搅在一起,根本不可能有理性的讨论存在。( 讨论和争论的区别是什么?)
当然,彻底一根筋的人,是这样的:“只关注 ”优点或缺点,而不是“ 优先关注 ”……
不信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在讨论新生事物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使用类比的人,基本上都是属于一根筋的人,也同时更可能是倾向于“优先关注缺点模式”的人。类比原本是个很高级的思维手段,但他们用错了,或者准确点讲,他们在细节处落入了微妙的陷阱。
- 类比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新生事物的;
- 类比不应该是我们用来定义新生事物的。
新的东西在某些方面确实像旧的某个东西,但它们肯定不是完全一样的啊,否则新的也就不可能是新的了,是不?又由于是新的,一样的地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一样的地方,对不对?可绝大多数人一不小心就直接把类比当作定义理解了或者使用了,掉进陷阱却全然不自知。
2010 年前后,Twitter 还算作是“新生事物”,某种意义上它真的前所未有…… 那时候面对一个没用过 Twitter 的人,给他讲述 Twitter 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一个典型反应是:“那不就是 QQ 签名吗?!” 其实在这样的回馈面前,整个讨论已经彻底结束了,因为这样的思路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生事物的。这样思考的人,最终也会接受新生事物 —— 在绝大多数人都理解、都采纳之后,他们把这种事情当作“想当然”的东西处理,也挺省心罢。
平日里可能看不出太大的差别,甚至,那些一根筋的人显得更有优势,他们不仅省心,且感觉安全 —— 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可是,一旦进入投资领域,这样的操作系统就完全无法运转了 ,因为投资行为的核心本质有这么两个:
- 投资必须自负盈亏,所以只能、且必须靠独立思考;
- 只有投资未来才有真正的胜算,投资的收益才可能大到有意义的地步。
我个人感激这个时代,觉得自己运气好,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个体投资环境 —— 无论是投资自己,还是投资理财,甚至包括风险投资 —— 确实大大优于从前;于此同时,真正的新生事物又此起彼伏、比比皆是;这即意味着说,学习和投资的机会几乎无限多 —— 只有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变现才是可能的,且知识变现的金额才可能是巨大的。仅仅是我的上一代 —— 我父亲的那个年代里 —— 就没有这样的时代恩惠。
学习就是用自己免费的时间与精力再加上少量的金钱去投资自己的未来。 有人开玩笑, 人丑就要多读书;事实上,我认为没有巨额继承资产的人就应该多学习…… 可惜,大多数人被“ 重力加速度”限制住了,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反智才是主流。
所以,在我看来,粗暴地把人们分为“乐观”与“悲观”两类,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我眼里,人分为两种,主动升级自己操作系统的,和不升级自己操作系统的;主动升级自己操作系统的人又分为两种,多模式的和单模式的……
除了在跨界和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模式之外,我们还需要在更多的地方调整模式……